音乐治疗不是表演艺术

文:时静洁  |  音乐治疗师

音乐治疗中的音乐不再是表演艺术,而更是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,是非常个人化的探索与表达。音乐架起了一座桥梁,抵达我们的过去与现在,连结我们的内心与外在。听觉作为人发展出的第一个感官,也是最持久的感官,它无法由人来关闭,只要音乐响起,聆听就开始了。植物病人的感官通道大多是完好无损的,这也是为何音乐治疗,尤其是接受式音乐治疗能够应用于植物病人、重症患者、及临终关怀等领域不过,接受式音乐治疗并不等于简单地播放音乐给病人听。每个病人有不同的生命故事、文化及社会背景,造就了每个治疗情景的独特性。这些独特的生命历程、珍贵记忆,以及内在故事,都可以,也应当在音乐中得到表达与倾听。因此,音乐治疗师会根据植物病人的音乐喜好、治疗需求选择适合的音乐,也会为他量身定制创作音乐,并会邀请病人的家人一起加入到为他创作和演奏音乐的过程之中。

 

在德国有这样一支音乐治疗团队,专注于那些被常规医学宣判“死刑”多年的植物人,尝试为不愿放弃的病人家庭给予支持。团队的核心是Ansgar Herkenrath博士,他在此领域有着将近20年临床和研究经验。他举一位病人的例子说,“她虽不会说话,但她听到每个乐句的结束,呼吸也会随着稍微停顿下......” 当然,这是生理上的反应,还是有意识的回应,在医学上是很难界定的。但是,可以确定的是,通过音乐与病人交流,病人接收到的不止是旋律与节奏等,同时音乐所带来的情感性体验,如信任、亲近、支持等,也随着音乐传递给了病人。即便是重症病人、植物人,在生理与心理,乃至意识都存在巨大障碍的情况下,通过音乐活动去感知、体验、创造,这个过程是有可能发生的。在当今的医学中,询证医学体系占据主流,关于音乐治疗作用于意识障碍的机制是什么,是否可以运用定量手段检测,是否可以像做试验一样可以被标准化和复制,也存在着很多争议,仍需继续研究和探索。然而,必须指出,目前在植物人康复领域,音乐治疗仍无法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效果,因为每个病人都是独特的,每次治疗也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。我们是人,我们每个人对音乐的反应都不会是一样,植物人也不例外。正如一位医生朋友所说:“一首录制好的音乐,再次播放时,永远都一样,记载了演奏者在过去的那个当下的能量状态,永远是过去的。而天地自然,无时无刻不在变化,每天清晨的鸟叫都是不一样的, 树林里的风声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,都在和当下相和。治疗,就是医者以敏锐的觉知在当下用心与患者共同谱写的,一首面向未来的曲子,独特却无法复制。”

 

针对植物人的音乐治疗,因此也是充满了挑战和创造空间,但也正因为如此,音乐治疗才更能突破常规医学手段的限制,把希望之光擦得更亮。